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充电网络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技术迭代速度与服务能力备受关注。传统充电模块仅能实现电网对车辆的单向能量传输,在应对电网负荷波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局限。双向模块技术打破能量单向流动的壁垒,让充电设施具备能量双向交互能力,为新能源产业与能源系统融合发展提供新路径。

双向模块技术:原理与核心特性
双向模块技术以电力电子变换为核心,通过功率变换电路与控制策略的协同设计,实现交流电与直流电的双向转换。在充电模式下,模块将电网交流电转换为符合车辆电池需求的直流电,完成电能从电网到车辆的传输;在放电模式下,模块反向运作,将车辆电池存储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反馈至电网或供给其他用电设备,形成“充电-放电”双向能量循环。
该技术核心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量双向可控,通过精准的控制算法调节能量流动方向与传输功率,适配不同场景下的能量交互需求,确保传输过程稳定高效。其二,电网友好性突出,具备主动滤波与无功补偿功能,可平抑充电过程中产生的谐波干扰,减少对电网电压与频率的影响,提升电网运行稳定性。其三,兼容性较强,可适配不同电压等级的新能源汽车与电网接口,无需对现有充电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降低技术落地成本。
双向模块技术的核心应用场景
电网调峰填谷是双向模块技术的重要应用方向。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使充电负荷在用电高峰时段进一步加剧电网压力,而低谷时段电网产能又存在闲置。依托双向模块技术,电网可在高峰时段调度新能源汽车电池中存储的电能反馈至电网,缓解供电压力;在低谷时段控制充电设施为车辆充电,实现电能的错峰存储与利用,提升电网负荷率与能源配置效率。
分布式能源消纳场景中,双向模块技术发挥关键作用。光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存在输出波动性与间歇性,直接并入电网易影响电网稳定。通过双向充电设施,分布式能源产生的电能可优先用于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多余电能存储至车辆电池中;当分布式能源输出不足时,电池中存储的电能可通过模块反馈至微电网,供给周边用电负荷,形成“分布式发电-存储-消纳”的闭环系统,提升分布式能源利用率。
应急供电场景下,双向模块技术展现独特价值。在电网突发故障导致供电中断时,连接双向充电设施的新能源汽车可通过模块将电池电能转换为交流电,为医院、通信基站、应急指挥中心等关键场所提供临时供电,保障基本运营需求。这种应急供电模式无需依赖专用应急发电设备,依托现有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即可快速部署,提升应急供电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
双向模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体验,更构建起“车-网-荷-储”协同互动的能源生态。其实现新能源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分布式储能单元的转变,让海量车辆电池形成聚合储能资源,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支撑,同时推动新能源在交通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