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冠城大通游艇码头,“冠城大通三号"电动游艇正静静等待着下一次出航。作为国内首艘投入实际运营的电动游艇,自2023年在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下水以来,一直备受业界关注。冠城大通三号"搭载230度锂电池,在经济航速下可持续游玩8-10小时这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电动游艇,正是中国电动船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锂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与成本大幅下降,电动船舶产业在2010年后迎来重启。
如今,电动船舶以零排放、低噪音的显著优势 ,在我国内河、沿海地区迅速推广。
优势明显,电动船舶重回产业聚光灯下
电动船舶的优势显而易见。“与传统燃油船相比,电动船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大幅减少了噪音和振动。整个空间更安静,谈话、唱歌几乎不受干扰。”船长亲身对比了两类船舶的差异。
在环保方面,电动船舶零排放的特性对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在内河、湖泊、水库等封闭水域,传统柴油船的油污泄漏和废气排放会持续危害水质及空气质量。
电动船舶的运营成本更具优势。数据显示,电动船较燃油船可节省近一半运营费用,这一经济性在燃油价格剧烈波动的背景下更具竞争力。
英飞源技术,支撑电动船舶补电解决方案多样化
在电动船舶领域,英飞源凭借在充换电基础设施行业深厚积累,为电动船舶产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充换电解决方案,助力船舶电动化转型。
针对不同船舶的运营需求,英飞源提供多元化补能方案:
对于固定航线、固定航次的船舶,如“冠城大通三号”,英飞源提供专业化码头充电解决方案。游艇回航后,可同时接入岸电与充电桩,实现船电与动力电池高效协同供能。

充电中的冠城大通三号
对于航线不固定、需要跨码头作业的观光船或工作船,英飞源与福建航电合作,提供核心Bom控制器件,推出船载充电解决方案,将“充电桩”集成于船体之中。设备主体内置船舱,接口设于船尾舱壁上,仅需接入标准岸电,即可灵活补能,极大提升船舶调度自由度与运营效率。
针对长江等干线航道上的大型轮渡与货船,英飞源为客户推出智能化换电方案,通过快速电池更换,保障船舶持续运行,有效提升航运效率。
硬核科技,护航海上严苛环境稳定运行
沿海区域如三都澳,高盐雾、高湿度、温差大的恶劣环境,对充电设备构成严峻挑战。普通设备在此类条件下极易腐蚀损坏,严重影响船舶正常运营。
英飞源充电设备在材料选型、结构设计与工艺处理等方面均采用强化防护策略,确保核心部件在恶劣海洋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
以英飞源一体式充电桩为例,其采用迷宫风道设计,防护等级可达IP55,工作温度横跨-30℃至+70℃,可从容应对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极端工况,保障设备在海上养殖、沿海运输等场景中持续稳定运行。
目前,在宁德三都澳等海域,英飞源充电桩已在高温、高湿、高盐雾环境中稳定运行,展现出卓越的环境适应性与设备可靠性。
多元应用,电动船舶的多样场景
福建作为电动船舶示范应用先行区,正在系统推进“江河湖海”电动船舶体系化发展。英飞源作为关键能源基础设施供应商,凭借自主研发的智能充电系统与船岸协同解决方案,为多个示范项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保障。
2024年4月入水的“闽都号”,采用英飞源码头专用充电解决方案,实现了班轮化运营期间的快速能源补给。“闽都号”往返于烟台山与苍霞码头之间对渡,确保了每日多航次的稳定运行,为游客提供持续、宁静的闽江观光体验。
今年8月,兴顺码头正式投运,由福建省内建造的首艘现代双层纯电动游船“茉莉号”执航。“茉莉号”可载客102人,配备两块各400多度的电池,同样采用英飞源码头专用充电解决方案,每两天充电一次,每次4-5小时,以其宽敞舒适、环保静音的特点,重新定义了福州城市水上观光。

福建省内建造的首艘现代双层纯电动游船“茉莉号”
从对渡观光到文旅巡航,电动船舶的应用场景正在福建不断丰富。零排放、低噪音的电动船舶,正逐渐改变着人们对水上交通的传统认知。为加快电动船舶推广,福建已对示范项目按交付船舶电池动力总成价格的40%给予补助,这一政策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
未来已来,水上出行新时代
每一次充电的脉动
都是人类与江河的重新对话
随着福建电动船舶“江河湖海”版图不断铺开
水上交通正迎来深刻变革
随着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
电动船舶性能将不断提升
成本持续优化
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作为电动船舶能源基础设施的核心供应商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
英飞源依托领先的电力电子技术
以硬核科技
推动航运的洪流告别柴油轰鸣与油污波纹
驶向更清洁、更宁静的未来
